当我们面对一块玉石,我们习惯去评价它颜色的青白和结构的粗细,或者留意皮色的真假和工艺上的优劣,却往往忽视了玉石原本的光泽,不少朋友觉得我们看一眼就能判断玉质好坏或产自哪里,实在是神奇的能力,其实把握好玉石的光感,这一切并不难判断。这篇我们就来谈一谈和田玉的"光感"。
光感,是一个较少被提及的概念,它是指玉石在光线照射下所呈现出的折射及反射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光线从空气里传播到玉石上,一部分继续进入玉石,一部分被弹开,由此产生的视觉效果即光感。
观察和田玉的光感一般有三个作用:
1.判断原石修型与否,借光而看,未修型的原石光线在表面流转自然,过渡流畅,无突兀感和不合理的棱角。
2.判断皮色真假,真皮在光下反光柔和,而假皮干涩晦暗。
3.判断玉质,进而推论产地。
行话说"灯下不看玉",是讲灯光会影响人对玉石颜色的判断,比如和田玉柜台一般采用白光灯以突显玉石的白度,翡翠南红有时会用暖光灯来提色,在观察和田玉光感的时候,最好在柔和的自然光下进行,如果条件不允许,室内灯光也并无不可,灯光对于光感的影响并没有对于颜色的影响那样大。
观察光感,无非以下两种形式:
1.静观。
玉石是一种半透明物质,光线在玉石内会发生折射,看一看光线射入玉石的深度,即"吃光度",就是玉石能够容纳多深的光线,吃光度这个概念很重要,后面我会详细讲。
光线在玉石表面也会发生反射,由于玉石表面不像玻璃那样光滑,所以这是一种漫反射,漫反射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一种油脂般的光芒,这就是我们视觉能看到的"油润度",这种视觉油润度已经成为玉石审美标准之一,而"玻璃光"正在逐渐被市场摒弃,不少新玩玉的朋友有一个误解,会把抛高光做的锃亮的玉器当做是"油润",其实油润感不是刺眼耀目的"亮",而是柔和内敛的"光"。
2.动察。
将玉石与光源呈45度角,并缓慢转动,看光线在玉石上流动的流畅程度,这主要用于判断皮色真假和修型与否,注意不要从背后打灯或侧面打灯,那是观察瑕疵和结构的方法。
光感,能够很好地体现玉质,它与和田玉的糯性、老熟度、致密度紧密相关,这里讨论的是经过打磨的成品玉器的光感,即玉石加工过后露出来的"肉",毛料和籽玉原皮不在讨论范围内。
1、吃光度体现了玉料的糯性,反映了老熟度。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用三块肥皂做例子。
由左至右分别是香皂、洗衣皂、精油皂,不难看出,在光线的照射下,三块肥皂的吃光度不同:
香皂吃光最浅,光线射入深度不够,几乎就是停留在表面进不去,所以视觉上相对生、瓷;洗衣皂介于另两者之间,光线射入内部的深浅适中,比香皂深,却没有精油皂那么深,所以视觉上是一种油、糯的感觉;精油皂吃光最深,光线能射入内部很多,所以视觉上相对水、透。
我们再看看细图,感受一下文字描述不全的那种感觉:
肥皂是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物品,对于很多没有条件接触大量实物的玉友,以此揣摩玉性也是个不错的办法,将肥皂对应不同玉性的玉料,就可以得出判断玉性的一个标准,不吃光不好,吃过太多也不好,不深不浅才是老熟,这和玉石的交织结构有关,至于吃光多深才是适中,有人说是2mm,这个不可测量,只凭个人体会:
糯性、老熟度是很多资深玉友追求的境界,和田玉追求的就是油糯感,完全不吃光的如瓷器,吃光太多的如玻璃,都不是和田玉的理想玉性,我们常说的羊脂玉正是这种像羊油一般似透不透,内含丰富的感觉,不仅是玉石,就连核桃菩提、紫檀橄榄等文玩的包浆,都是在追求这种吃光适中、宝光内蕴的美感,这也符合了国人含蓄的审美心态。
此外,吃光度还受玉石体积和薄厚的影响,越小越薄的玉器,在光线下越显得水透,所以当见到一块比较薄的玉牌,打光即透,我们不能简单由此就判定它是青海料,还应视具体情况斟酌而论。
2.油润度体现了玉料的致密度,密度越好看上去就越油,密度不够,则油润感略欠。这是玉友的共识,细密的料子打磨出来以后,看上去是一片润泽,油乎乎的光感,相反密度不太好的料子再怎么打磨,看上去也显得粗糙干涩。为了形象化,还是拿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解释:
豆腐经过冷冻,分子间隙变大,密度变差,所以同样一刀下去,豆腐是光滑的,冻豆腐则千疮百孔,其实玉石打磨后的表面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些坑洼很小,肉眼看不到,而因此反射的光感却能被我们的眼睛捕捉,进而感受到油润与否。
对于一些密度不好的料子,很多人习惯抛高光遮掩,比如粥状结构的韩料,只能抛高光,做哑光根本不能看了,可即便做了高光,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粗糙,所呈现出来的光感也是死板的,亮虽亮,不够油润,而是一种蜡状的光泽,再比如这几年兴起的贵州罗甸料,由于本身结构和交织度的问题,成品是一种瓷状的光泽,缺乏玉的油润灵秀。
此外,油润度还受打磨工艺、盘玩效果和商家刷油上水蜡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与光感无关,我们日后再表。
不少玉友判断玉石产地的时候,着急从微观下手,或用放大镜看毛孔,或用手电筒看结构,试图找出网上帖子里所说的"颗粒状"结构以此证明是俄料。有一次,一位朋友来我这里,从兜里拿出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和一个照明用手电,然后从玉石的背后打着光有模有样地看了起来,这阵势夸张,我想说点啥又不好意思说。现在假毛孔的作伪水平非常高,成品特意只留一点点毛孔,用来仿籽料的俄料也不会太差,根本看不到松散的"颗粒状结构",在结构和毛孔皮色都无法判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光感"。
其实光感与产地并无直接关系,光感受很多因素影响,而光感能够体现玉质,玉质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产地,所以光感与产地之间也有踪迹可循,我们常说青海料"透",俄料"瓷",正是在描述所见的光感。撇开新疆山料和韩料等玉料,来说说市场上主流的,也颇具代表性的俄料、籽料、青海料。
上我们摆弄过肥皂,可以将光感与玉质的关系套用在这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俄料吃光浅,糯性不佳,油润度一般,密度不佳;
籽料吃光适中,糯性好,油润度很好,密度高;
青海料吃光深,糯性不佳,油润度一般,密度一般。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青海料有着独特的砂糖状结构,无油脂光泽,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它的密度不好,打灯来看结构还是比较细腻的,但是这种细腻区别于籽料的细腻,交织度不够,所以细,但是水透,请玉友们注意区分。
我们来看微距拍摄的细图,你是否能感受到光感与产地的联系:
那么,结合吃光度、油润度,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光感—玉质—产地"的一个大致结论:
这些是对各产地的整体玉质做一评述,我们根据文化传统和审美需求,为玉料定义了各种标准,然而各花入各眼,有人就喜欢青海料的水嫩通透,有人就喜欢俄料的亮白厚实,没有一种玉石可以被一票否决,只是不同玉料对应不同特性,又对应了不同的市场价值。
玉石无高低,人心有贵贱,需要说明的是,产地并不能完全决定玉质,同样,只凭光感也不能完全判定产地,在相同的产地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玉性,比如玉龙河里的籽料,有润泽的,也有又干又僵,比俄料还要瓷白很多的,如下图黑皮小籽,虽然不吃光无糯性,又无油脂光泽,但是它不是俄料。
再比如下图的料子,看上去光感柔和舒服,吃光度似乎不深不浅,切口处的油性也不错,还有看不出猫腻的毛孔,可是这并不是籽玉,而是这两年卖的火热的俄料高仿:
此类玉料一般挑选玉性好的俄料,比如老坑巴沙料,在揭阳或南阳做了假毛孔,然后多销往苏州,2014年初的时候,相王弄大小工作室约有30%加工此类玉料,到了年底的时候,粗略统计已经有七成这些涉及俄料加工了,好俄料+少留皮+好工艺(机雕)+好打磨是当前和田玉市场最大的杀器。
故,辨识玉料产地,光感是视觉上的分析,还应结合毛孔、皮色、结构等因素综合评判。
和田玉的"光感", 既是识玉断玉的"术",也是品玉赏玉"道";光感,是对于玉性的微观探索,也是对玉性的宏观把握,折射反射之间,玉质尽显,产地明辨。可以叙说的还很多,这篇文字只作启蒙之用,对光感的理解还应建立在大量经手实物的基础上,上手过万件,对于玉性、光感定有所悟。
干燕窝能放冷冻保存吗 干燕窝的保存方法
楼房家里摆什么植物招财又旺宅 楼房家里招财又旺摆的植物宅
火龙果树怎么扦插 杆插火龙果的方法
宜兴装修贷款利息是多少
银行贷款保证金是否计算利息
夏季吃什么食物可以开胃
银行贷款保证人转移资产后果是什么
税优保险怎么申报抵扣
网贷会不会上门催收
泰拉瑞亚陨石坠落条件是什么 泰拉瑞亚陨石坠落条件介绍
秦国之后是哪个朝代 秦国之后是什么朝代
摸起来很滑是什么面料 摸起来滑滑的是什么料子
周处是哪个朝代的 有关周处的朝代
宋代定窑瓷器有哪些典型特点 定窑瓷器典型特点是什么
榴莲籽怎么煲汤 榴莲籽煲汤的方法
剑最早发明于哪个朝代 剑在商代开始已有关于剑的记载对吗
Copyright shenghuo365.com 晟火网 版权所有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或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